Jesus

目 录

2025-07-13

常年期第十五主日(丙)

路10:25-37

 

有一个法学士起来,

试探耶稣说:“师傅,

我应当做什么,才能获得永生?”

耶稣对他说:“法律上记载了什么?

你是怎样读的?”他答说:“你应当

全心、全灵、全力、全意爱上主,

你的天主;并爱近人如你自己。”

耶稣向他说:“你答应得对。

你这样做,必得生活。”

但是,他愿意显示自己理直,

又对耶稣说:“毕竟谁是我的近人?”

耶稣答说:“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,

到耶里哥去,遭遇了强盗;

他们剥去他的衣服,并加以击伤,

将他半死半活的丢下走了。

正巧有一个司祭在那条路上下来,

看了看他,便从旁边走过去。

又有一个肋未人,也是一样;

他到了他那里,看了看,

也从旁边走过去。

但有一个撒玛黎雅人,

路过他那里,

一看见就动了怜悯的心,

遂上前,在他的伤处注上油与酒,

包扎好了,又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,

把他带到客店里,小心照料他。

第二天,取出两个银钱交给店主

说:请你小心看护他!

不论余外花费多少,

等我回来时,必要补还你。

你以为这三个人中,

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呢?”

那人答说:“是怜悯他的那人。”

耶稣遂给他说:“你去,也照样做罢!”

 


 

《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》就今天福音指出:

在路加福音中,法律的学者

指的是经师与法利塞人。

正如路加福音中常见的情形,

这些提问者在语气、内容

与语境上皆表现出善意。

耶稣引用法律(肋未纪19:18;

申命纪6:5;10:12),

这些经文在犹太传统中

构成了“舍玛“(Shema)的基础,

即每日信仰宣告的核心。

那位提问者继续发问,

因为经文说他“想要证明自己有理“(10:29),

这便引出后续良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。

 

这则比喻在其他福音中皆无对应,

是路加特有的素材。

故事的背景对理解极为重要。

圣殿位于耶路撒冷,

属犹太地,从达味王时期

便成为敬拜的中心。

祭司与肋未人行走在耶路撒冷

与耶里哥之间的路上,

暗示他们担负圣殿职务,

因此为保持礼仪洁净,

他们避开那位染血且受伤的人,

因为在圣殿事奉需保持洁净,

而沾染血迹会使人不洁。

 

这条路是罗马修建的道路,

由耶路撒冷穿越橄榄山,

经过伯达尼,下行至耶里哥,

沿着克耳特溪(Wadi Qelt)前行。

大多数路段穿越犹太旷野的山丘,

该地多洞穴、峡谷与岩石,

是逃亡者与盗匪藏身之地。

因此,这比喻与听众的生活经验极为贴近。

 


 

撒玛黎雅人因族裔混杂,

在犹太人眼中备受怀疑,

他们在自己的领地革黎斤山建有圣殿。

虽然读者不知确切原因,

但比喻中的撒玛黎雅人显然行经敌对之地。

他对店主所说的话:“我回来时要偿还你“(10:35),

暗示他正前往耶路撒冷圣殿,

对撒玛黎雅人而言这是极危险的旅程。

 

撒玛黎雅人照料那位被打的伤者,

这人很可能是犹太人,

就是他的仇敌。

此外,他为伤者付出了两个银币。

按希腊文,这银币称为「德纳」,

约为一天的工资。撒玛黎雅人展现怜悯,

堪称一种值得称颂的牺牲。

耶稣最后以「谁是这故事中的近人」

的问题结束讨论,

那位法律学者答得正确。

 

这比喻将“近人“的观念推展至极限。

近人不再仅指血亲、家族、

宗族、民族、朋友或同胞,

而是指任何处于需要中的人,

即使那人因各种理由令我们厌恶,

也该被视为我们的近人,

因为这正是人性与信仰应有的响应。

 


 

今天主前福音默想,

圣神领我看见,

当我“全心、全灵、

全力、全意爱上主”时,

我会爱近人如我自己,

我会怜悯近人。

或许这位“近人”与我无关,

或许他伤了我的心,且严重地伤了我,

然而,天主爱他,愿他进天国。

为能与我全心、全灵、

全力、全意所爱的主同心,

我靠着每天透过祈祷所得的恩宠,

活出主的教导与命令。

 

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,你看见什么?

 

+ZHYS

浙ICP备1503360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