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esus

目 录

2025-07-09

中华诸圣及真福庆日

玛5:1-12

 

耶稣一见群众,就上了山,坐下;

他的门徒上他跟前来,

他遂开口教训他们

说:“神贫的人是有福的,因为天国是他们的。

哀恸的人是有福的,因为他们要受安慰。

温良的人是有福的,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。

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,因为他们要得饱饫。

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,因为他们要受怜悯。

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,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。

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,因为他们要称为天主的子女。

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,因为天国是他们的。

几时人为了我而辱骂迫害你们,

捏造一切坏话毁谤你们,你们是有福的。

你们欢喜踊跃吧!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报是丰厚的,

因为在你们以前的先知,人也曾这样迫害过他们。”

 


 

《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》就今天福音指出

耶稣见了大批群众(4:25),便上了山。

山在许多宗教传统中,

常被视为天主启示与显现的所在。

虽然这座山位于加里肋亚,

但玛窦未明确指出是那一座山,

反而激起人联想到以色列历史中的重要山岳。

有些人提出熙雍山,

认为这是达味之子(参阅咏2:6)的适当所在。

然而,由于耶稣与梅瑟之间的多次对比

西乃山更显突出(出19)。

在西乃山上,梅瑟遇见了天主,

并领受了法律的石版。

而在这座山上,耶稣所传的并非新法律,

而是以权威方式诠释旧法律(参5:17–48)。

他既像梅瑟,又超越梅瑟。

像梅瑟一样,他是以色列的教师;

他坐下来,以教师的姿态施教。

但他也以“我”的神圣身份说话,

使群众因他的权威而惊叹。

 

这九端真福(拉丁文beatus意为“有福的”,

希腊文makarios)常被称为天国宪章,

阐述了天国子民的特征。

真福体裁是旧约中常见的文学形式

例如:咏1:1;32:2;依32:20;

56:2;达12:12;德14:20–27)。

玛窦特别强调的地方,

在与路加福音较短的对应版本中

(路6:20–23)更为清晰。

路加强调天主的翻转,即他亲自介入,

使贫穷,饥饿,哀伤的人得到救助。

虽然玛窦中也有此主题,

但其真福中更多描述门徒可在

跟随基督中培养的性情与德行。

具备这些德行的人被称为“有福”,

“喜乐”或“幸福者”(希伯来文ashre),

即使世俗看法与此相悖。

这种道德层面的强调,

也使本段福音在诸圣节中被采用,

彰显普世成圣的召叫。

背景是依撒意亚书61:1–4(参路4:18–19),

预言福音传于贫弱者

(七十子译本作“穷人”),

并安慰哀伤的熙雍。

 


 

“心灵贫穷的人”可能指物质上的贫乏者,

即那“心灵破碎者”(依66:2),

或特别指那些深觉自己完全依赖天主的“贫苦者”

(anawim,即雅威的谦卑者)。

在玛窦的记述中,这种心灵的贫穷将在门徒们,

尤其是那十二人身上体现,

他们为了天国而舍弃一切

(4:18–22;10:9–10;19:27)。

他们“已得天国”为报酬。

 

根据依61:2–3,哀恸的人并非哀悼死者,

而是为目前被压迫的处境而哀伤者,

他们将在熙雍复兴之时获得喜乐。

他们“将受安慰”

(这是数个“神能被动语态”中第一个,

即:天主将安慰他们)。

 

“温良的人”是温和,

体贴,非暴力者,

他们的柔和力量将使他们——

而非暴力者或强权者——

“承受土地”或“承受大地”(咏37:11)。

玛窦所说的“天国”,

指的是朝向天主的归属,

而非具体的地理位置;

此概念亦不排除在新天地中的现实实现

(参:19:28;25:31–32)。

 


 

接下来的真福(5:6–12)

强调那些接受耶稣国度异像者应有的态度。

饥渴在此喻指对“正义”的强烈渴望,

无论是自身生活中实现天主旨意,

或对天主介入拯救他百姓的渴盼。

这些渴望正义的人“将得饱饫”,

或是指末世盛宴中“美味佳酿”(依25:6)。

怜悯人的人变得像天主那样有怜悯(参出34:6),

因此怜悯将是耶稣门徒的显着特征(参6:2;18:23;23:23)。

 

心地纯洁的人,其生活正直无伪(咏24:4),

或专一归属于天主与其国度。

他们“将看见天主”的许诺尤为显着,

因为这恩宠曾被梅瑟所不可得

(出33:20–23;申4:12),

此说或暗指耶路撒冷朝圣者的希望,

在圣殿中得见天主圣颜(咏11:7;17:15;42:3)。

 

缔造和平者是那些培育shalom

(平安与福祉)之人。

考虑到耶稣的首批门徒并无与

列国达成和平协议的能力,

此真福更凸显今日教会在国际舞台上的使命,

因此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尤为强调此端。

缔造和平者被称为“天主的子女”

(原文为“天主的儿子”),

这重新定义了天主子民的身份;“天主之子”原为

以色列或虔敬以色列人

(欧11:1;智2:18)之称。

新约的盟约成员,

不再是血统之承袭,

而是那些因基督国度异像所吸引之人。

 


 

最后两端真福引入迫害主题,

是玛窦时期基督徒经验的写照(10:23)。

吊诡的是,那些因国度而具备上述德行者,

反而会遭遇敌意——“因我之故”。

耶稣的门徒因此与先知们同列,

那些曾遭暴力迫害,

甚至殉道者(例如:列上19:2–18;耶20:1–2;

38:6;依5:1;2:14;《先知传》)。

 

门徒也不乏模范可效仿:

基督正是真福的完美典范。

他是“温良的”(11:29;21:5);

他在最小的弟兄姊妹中感受到饥渴(25:35, 40);

他的行动充满慈悲(9:13;27:12–7;

15:22;17:15;20:30–31);

他拒绝暴力(26:52–54),

并差遣门徒以和平使命出行

(10:13;参10:34)。

 


 

今天主前福音默想,

圣神领我思念,那些为主,

为信仰勇敢作证,

牺牲性命的无数中华殉道圣人,

包括客籍神父及传道员。

单国玺枢机曾经说过:“殉道是至死不屈的见证,

是对信仰的真理所做的最高见证。”

王愈荣主教也曾说:“虽然并不是

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殉道的荣冠,

可是教友的每天生活,

应该是符合福音的生活,

是为基督作见证的生活。”

 

教会既然是建立在殉道者所顷流的鲜血上的,

我不用害怕,主的教会是坚固的。

我勇敢福传,以我的一生,

为主,为天国作见证。

 

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,你看见什么?

 

+ZHYS

浙ICP备1503360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