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群众要求释放巴辣巴(23:13–23)
比拉多希望只要鞭打耶稣,
便可平息群众怒气;不过,
他所用的动词 paideuo,
原意更偏向“管教”或“惩戒”,
并不如现代所理解的酷刑之鞭。
尽管比拉多两次表示会这样对待耶稣,
路加却并未记述他真正这样做了。
路加福音23:17是从其他福音书插入的一句附加说明,
用来解释在庆节期间释放囚犯的习俗。
但在最可靠的希腊抄本中,并无这一节经文。
这一差异引出了更大的问题:
这种“释放囚犯”的习俗是否确有其事?
在任何现存的历史记载中,
从未提及罗马人曾在庆节期间出于怜悯而释放囚犯,
更遑论像巴辣巴这样曾参与叛乱和杀人的人。
然而,四部福音却一致记载比拉多有此作为。
巴辣巴(Barabbas)这个亚兰名字的意思是“父亲之子”,
与耶稣宣称自己是天主之子的身份,
在字义上产生强烈对比。
在缺乏其他独立史料证据的情况下,
我们只能推测,在这场审判中,
“巴辣巴”这个与“父与子”主题相关的角色,
可能成为比拉多快速了结案件并定耶稣于死的便利工具。
耶稣被交付受死(23:24–25)
路加再次强调巴辣巴的罪行——
他是谋杀犯,是造反者——
目的是更清楚地突显耶稣的无辜。
结合比拉多三次宣告耶稣无罪这一点,
路加坚决表明:按照罗马法律,
耶稣无任何可被定罪之处——
这是早期教会为主张耶稣清白的重要辩护。
耶稣同样未违反任何犹太法律,
路加再次强调了这一点。
一旦比拉多屈服于群众的要求,
将耶稣交出,他便不再参与后续的处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