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6-30
常年期第十三周周一
玛8:18-22
耶稣看见许多群众围着自己,
就吩咐往对岸去。有一位经师前来,
对他说:“师傅,你不论往那里去,我要跟随你。”
耶稣给他说:“狐狸有穴,
天上的飞鸟有巢,
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。”
门徒中有一个对他说:“主,
请许我先去埋葬我的父亲。”
耶稣对他说:“你跟随我罢!
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!”
《二十一世纪热罗尼莫圣经诠释》就今天福音指出
第二组奇迹三部曲(8:18–9:8)
推进了叙述的发展:耶稣离开犹太的加里肋亚,
前往异教徒的地界,横渡海面;
尽管面对风浪侵袭,天国的效力
仍传达至“十城区”——
即加里肋亚海东南方十个
希腊城市组成的松散联盟。
象征层面上,此段叙事预示了
复活节后福音向「万民」的传播。
虽然在许多印刷本圣经(如 NABRE)中,
8:18–22与8:23–27常被分开处理,
但其实二者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。
整体主题是门徒的召唤,
其象征性表达即为“跟随”。
耶稣下令(显然是对门徒,
而非群众)渡到对岸(8:18)。
海上行程的叙述随后被与两位对话者的交谈
(8:19–22)打断,并在8:23恢复。
这两段对话(参阅路加9:57–62)
集中于那些蒙召跟随耶稣之人所面临的激进要求
(相对于那些同样受天国降临触动,
却仍留在本地团体中的人)。
第21节提到“另一个门徒”,
暗示两人皆为门徒。
然而两人似乎形成对比。
第一位并未被称为门徒,而是「经师」。
虽然经师可能对天国持开放态度(参13:52),
但此人称耶稣为“师傅”——
这是一个不足当的称谓,
在福音书中通常由耶稣的反对者
(如9:11;12:38;17:24;22:16、24、36)
或无法响应基督召唤的人(如19:16)使用。
耶稣的要求包括参与祂的巡回宣讲事业,
在其中,人子不像狐狸与飞鸟,
“没有枕头的地方”。这个“人子”
的称谓或译作“人之子”,
原是泛指人类的一种用法,
也可能是一种绕词代称“我”。
耶稣在谈及祂当前事工(如9:6)、
苦难与死亡(如17:22),
以及末世审判的来临(如24:30,
并与达内尔书7:13–14呼应)时,
皆偏好使用此称号。
第二位询问者,虽然已是门徒,
却也面临严峻抉择。耶稣的回答是:“让
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”(8:22),
此言既奇特(死人不能埋葬死人),
又令人震惊,因为埋葬双亲乃是
孝敬父母的核心行为
(虽有例外,例如大司祭与献身者:
见肋21:11;户6:6–7)。
这句话常被譬喻性地解释为“
让灵性上的死人埋葬肉体的死人”,
但从上下文看,更可能指的是“二次埋葬”。
而非“首次埋葬”。那人应将父亲遗骨的
再安葬交由死去的祖先处理。
在此基督活动紧迫的时期,
天国的紧急召唤甚至超越亲情的责任。
今天主前福音默想,
圣神领我回想多年前,
一位年轻人曾跟我说他
想和我一起修道,
一起终身跟随主;
然而,在他修道的第五年,
他因无法承担的压力和挑战,
退出了修道。就如主在今天福音
开始时所指出的:修道是不易的。
另外,我也想到,
在我父母生病及相继去世时,
我因在外福传,
没能前去照料,陪伴他们。
惟当我听闻父母去世时,
我才放下一切,赶回奔丧。
这渴望孝敬父母,照顾父母,
却难如愿的牺牲,是一辈子的痛与遗憾。
耶稣也因上路福传,
因十架上的自我牺牲,
也无法对圣母或圣若瑟尽好服侍在侧的孝道。
相信耶稣亦深感遗憾。
忠于职守的修道人或传道员,
凭着我们的热心福传,
凭着我们对主愿万民成门徒心愿的响应,
在渴望照顾家人的心愿上皆做了牺牲。
这牺牲是一辈子的,
因这牺牲的痛终身存在。
默观默想今天的福音,你看见什么?
+ZHYS